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301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坨南乡:
近年来,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催生出了养老咨询师、养老经纪人、养老规划师等这样的职业,“入局养老”成了一门好生意,但乱象也层出不穷。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所谓的“养老规划师”,其实是披着“规划”外衣的销售人员,他们将保险推销、保健品兜售等商业活动包装成专业服务诱导老年人购买,甚至实施集资诈骗,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养老规划师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以高薪为诱饵,套路和乱象频频,致使行业鱼龙混杂。这些乱象不仅消磨了社会信任,还可能加剧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抵触心理,违背了养老规划师职业的初衷。那么,合规的养老规划师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北京的陈橙(化名)是一名线上心理咨询师,她告诉中国之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了客户的养老焦虑,“这名客户年纪比较大,儿女不在身边,他可能也想去分担一些儿女的养老压力。他偶然提到了行业里有类似于养老规划顾问。我本身也想在老人的心理健康领域深度发展,就去了解一下养老规划师这个职位”
陈橙通过搜索招聘信息,发现养老规划师的门槛并不高且收入可观,于是决定去试试。“面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轮。初试的时候,面试官在一开场就大谈人口老龄化趋势,展示了一些关于养老社区沙盘,或者定制化资产配置模型等等,让我觉得最起码是一个专业的养老规划咨询团队。”
陈橙回忆,随着面试时间的推进,面试官多次以试探性的语气询问她对销售的看法,“其间他会问我说你是不是认同保险在养老中的作用,或者说涉及工作性质就问我,能不能接受跟客户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这两个问题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好像类似于销售。销售其实更多的是通过一些话术,洞察客户的需求,来为产品或者服务买单。”
记者搜索社交平台注意到,与陈女士有相同面试经历的人不在少数,绝大多数发帖的网友都表达出一些招聘所谓“养老规划师”的岗位,不过是披着“规划”外衣的销售。某头部保险公司顾问高云龙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的养老规划师确实大部分都是“贴标签”。
“挂一个‘养老规划师’的名号,是不是一下子感觉高大上了,实际上还是去市场上做销售。所谓的‘养老规划师’规划什么?把你兜里的钱拿出来购买我的年金产品,或者让你拿钱买未来的养老设备、养老资源,无论怎么样都要掏你兜里的钱为未来买单。”
高云龙进一步介绍,有资质、有资源、有服务是养老规划师应该具备的要素,而并非挂上“养老规划师”的头衔,就可以从事这个行业。
“考取养老规划师的证,真的要从中国养老现状,以及养老需要的产业板块说起。再进阶到,不光要为客户提供养老资金的安排,还要提供客户未来养老资源的协调,以及一些适合客户的养老金融产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不是简单挂个‘养老规划师’的名字,就能解决很多问题的。”
养老服务资深从业者言先生(化名)告诉记者,真正的养老规划不是简单的产品推销。与销售型规划师推销产品进行渠道分销不同,服务型规划师需要通过评估适老化改造方案、优化资源配置等成为养老资源与客户之间的“中介”,实现共赢。
“这个工作说实话本身就是销售类工作,也是在兼具专业的基础上去开拓自己的市场,说通俗一点才会有利可图。不排除可能会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 ’的情况,或者非正规的企业、单位、机构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从整个大方向来讲,肯定会越来越正规,而且对面试者个人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针对社交平台网友关于面试养老规划师“碰壁”的发帖和留言,言先生坦言,目前行业发展刚起步,规范化方面并不完善。真正想入局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应该系统了解之后再做决定,以免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
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相关的新职业蕴含的机遇,吸引了不少求职者入局。部分企业正是利用新职业潜力大而违规操作,伤害了真正想从事养老相关产业的人群。在行业还在阵痛期时,如何通过治理养老产业的招聘乱象,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表示,养老规划师这个称谓会使公众产生误解。监管部门应从行业宣传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监管,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芦云表示,确实有可能涉嫌对于相关产品或相关服务虚假的、引人误解的宣传。如果本身提供的服务内容达不到当时承诺和约定,也是一种违约行为,应当按照当时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基于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角度应当进行监管。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从产业发展、行业引导的角度,无论从宣传,包括服务的提供过程,乃至在养老产业的后端附加的一些功能或者服务都应当达到一定的承诺,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养老规划师这一职业本应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专业力量,现在却异化为“挂羊头卖狗肉”的畸形产物,值得我们警惕。
求职者入职后才发现,所谓“规划”实则是用话术、剧本,用来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产品,自身收入也与销售业绩深度捆绑。这种职业乱象不仅透支了求职者的职业期待,更让养老产业成为某些人非法牟利的新路径。当“规划师”成了“销售员”,“养老方案”异化为“消费或者投资陷阱”,银发群体的安全感被蚕食,公众对养老产业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而要想根治乱象,一方面,亟须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明确从业者需掌握的老年医学、金融理财、法律伦理等复合知识,通过标准化考核剔除投机者;另一方面,则可以推行“服务留痕”制度,要求从业者将客户需求分析、方案制定过程、产品匹配依据等全程记录,并接入监管平台备案。唯有让专业回归本源,让服务脱离功利,养老规划师才能真正成为托起“夕阳红”的可靠力量。
早期帕金森病身体会释放大信号 反诈老陈年收入降到万